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后记 & 解说(2 / 2)


“0个”



“不对。这回是有苹果却没有人的情况。‘分发’这个行为本身就已经不成立了”



高潮处便是本章的亮点。我由于职业原因,不论是看书还是看电影,都有预先猜想“接下来的情节”的习惯。刚才的城市合并也是如此,log100.章中Z气体的藏身之处也多少猜到了。不过,浜村渚的



“不可以用0去分割”



这句话,还有



“这是我们人类与恶魔交换的,数学史上最为重要的约定之一”



这一追加的决胜台词,则是完全让我甘拜下风。这个亮点完全出乎意料。老实说,感觉就像是被摆了一道一样。



说到底,将习惯猜想情节的读者脑中的预想漂亮地推翻,原本就是职业作家不可或缺的一项技能。如果情节被完全猜透了,就说明作者的智慧不及读者。不过如果以不合理的形式硬是推翻读者的猜想的话,对于读者来说也是一种背叛。



不能用零去分割,这种形式的逮捕,正可谓是融合了虚构与写实、向更高的境界升华的,本作的亮点。有种当年筒井康隆老师的metafiction一般的氛围,真不错。



ζ



对于log1000.一章中的斐波那契,有着我个人的怀念。我在这5年来一直担任着《武史的马驹大学数学系(たけしのコマ大数学科)》(富士电视台,星期一深夜)这一数学娱乐节目的解说,这个节目的第一集就是“斐波那契”。



本书第179页中浜村渚所实践的,用一次走下一阶和一次走下两阶这两种方式,走下n阶楼梯有多少种方法,这一问题可藉由斐波那契数列来求解。



在电视节目中,马驹大学小队(=武史军团)奋不顾身地花费了整整一天的时间不停地上下楼梯,验证了斐波那契数列。这个血泪交织的实地验证,在之后2007年的国际艾米奖(译注:Emmy Awards,美国的电视节目竞赛,从1957开始,由美国电视艺术科学协会颁发给年度最优秀的节目、出演者、作曲家等,从1962年起增设国际奖)获得提名,我也得以和武史先生一起走上纽约的颁奖仪式的红地毯。学习数学感到如此兴奋和感动的时刻,也就在那11月天寒地冻的纽约的颁奖仪式上了吧。



另外,在这一章中令我不禁笑出来的是,



“因为那些数学家们多半都是一些会做出难以预测的言行的人。说得极端一些,他们都是些奇人。”



这个地方。



实际上,我所认识的数学家(以及数学专业出身的人),也尽是些奇怪的人,而且大部分都是讨人喜爱的怪人。说到数学家,也许会给人比较强烈的“很擅长计算”的印象,不过那些住在纯数学的世界中的人们却反而很少使用数字,而是在极度抽象的“游戏”世界中游玩。每当这时,与现实的物理空间的接触就变得稀薄,从一旁看去活脱脱就是一个怪人。



在这篇解说的开始,说了现实和虚构之间的狭缝的话,不过从某种角度上讲,数学这个东西本身,就是处在现实与虚构之间的狭缝中啊。



ζ



最后一章应该说是“约定”吧,围绕圆周率π,一口气将故事收束起来。



“数字不是用来支配的,而是去寻找的吧?”



浜村渚的这句话,有着让人心中突然一亮的地方。在我们的人生中,数学似乎仅仅是用于考试的竞争。或者说只是用在金钱的计算上。当然并不是说不应该用在这些方面上,但是在这忙碌的现代社会中,纯粹地探究数学并从中获得乐趣的人似乎越来越成为少数派了。大家是不是把重要的事情扔到了一边去呢。



我自己也是在过了50岁之后,才终于得以与“数乐”相伴。《武史的马驹大学数学系》里面也同样会出现高考或数学奥林匹克竞赛中的试题,但在看到解答前,一定会先亲自去解答。要问为什么的话,正是浜村渚所说



“因为有些事情,只有在那里才能够体验”



这句话。



若只是考虑工作效率,那么仅仅看看别人写的标准答案,然后将其解说一番就好了。但是如果那样做的话,就完全失去了享受数学的深奥和意外的难得之乐趣。多么可惜啊!所以在录制节目前的一星期,有时甚至会花上整整一天去寻找各种各样的解法。这是只有数学爱好者才能明白的快乐时光。



所以,我非常能够理解浜村渚的所言所想,自始至终都在“嗯嗯,的确是这样呢”地共鸣着阅读下去。



·理科的危机?



现代日本的教育有些不对劲。即便不是高木源一郎,也应有不少人有着这种危机感。



比如说,在我念高中的时候,物理学科的修完率(译注:通过了最终考试完整地修读了某一科目)大概是90%。然而现在,这个数字已经跌到了30%以下。三分之一啊,三分之一。这到底是怎么了。有九成的人学习了物理的国家,和有七成的人不学物理的国家,在以制造为首的产业上,国际竞争力是有着极大的差别的。



同样的事情在(包括了地震和天文的)地理学中也在发生。地理学的修完率简直无法和物理学相比。如今地理学的修完率仅有数个百分点(泪)。



这种“扭曲”的理科教育,如果现在不想些什么办法的话,就悔之晚矣。的确,艺术、法律、经济、体育都很重要,但生产能量、制造物品的基础学科——理科受到如此的轻视的现状,仿佛是在暗示这个国家黑暗的未来。



人人都惧怕着地震,为之战栗,但大多数的年轻人都没能通过教育系统好好学习到地震现象的机制。人人都在为“隼鸟号”探测器的戏剧性归还而欢欣鼓舞,但大多数的年轻人却对宇宙的知识了解甚少。啊啊,这是何等的讽刺,何等的矛盾。



从这个视点重新审视《浜村渚的计算笔记》的话,便能够读出其中“理科的危机感”。虽不知这是否为作者的意图,但对于我来说,(遵循着罗兰·巴卢特流的“文本的快乐”这一原则,)这本书作为一种时事的评论也是相当不错的。



·对下一作的应援



读完这本作品,感觉有些类似于《星际大战》的第一部(笑)。虽说现在已经成为科幻电影的代名词,在全世界范围内有着众多狂热的影迷,但在首映当时,观众只是惊叹于极端前卫的CG画面罢了(而且话说在那之后的所有宇宙电影看起来都像是《星际大战》的复刻而已)。



看到坏蛋达斯·贝塔逃到宇宙中去的一幕时,就想到“啊,还有后续啊”,走出剧场后一直翘首期盼着下一作。



《浜村渚的计算笔记》也与《星际大战》一样,幕后黑手一直藏在暗处。作者表现出满满的请等待续作的情绪。



由于是新体裁的小说,单行本只是被刚巧路过书架边的读者买到而已,但被文库化之后,就能够接触到新的读者群。



虽然很抱歉是基于自身的经验,不过当看到一部单行本只卖出七千本甚至没有重印的书在数年后的文库化之后竟然眨眼间就售出超过十万本的时候,说实话吃了一惊。明明内容几乎没有变化,但仅仅是因为变换了摆放的位置,读者一下子就多了好几十倍呢。



希望《浜村渚的计算笔记》也能借着文库化而被新的读者看到,以此为导火索,继续推出续作(《不可思议王国的期末考试》,已出版)和第三作(《浜村渚的蓝色圆规》,已出版),走上系列化的道路。



以上便是彻头彻尾居高临下姿态的解说,十分抱歉。



真诚祈愿青柳碧人和浜村渚武运昌隆。



万年科学作家 竹内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