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废立进行中(1 / 2)





  帝国连续失去了三位继承人,即使只是三个婴儿,也让许多流言在宫廷、宅邸间飞蹿。此后的帝后一度失和,关系日渐冷淡似乎是这些流言的佐证。然而,实际的情况并不如阴谋论者想像的那样复杂曲折,不过是小孩子的抵抗力比较差,又赶上了流行病而已。

  宫中连丧三子之后,京中也有一些小孩子生病,似乎是同一批次的,也有一些人家失去了自己的孩子。这使得郑琰对自己的儿女非常的紧张,如此多的小孩子生病,大概是流行病又或者是传染病。为此,她几乎足不出户,每次出门回来必得先换了衣服进行一些简单的消毒处理才肯抱抱儿女。自家自池脩之往下,都被她勒令照办。事关小主人,叶远执行得尤其给力。

  叶远对池家的忠心让郑琰颇为动容,数次与池脩之商议,是不是想办法让叶文出仕,最后都被否决了。不是池脩之不乐意,而是叶氏父子不愿意,真是奇也怪哉!

  进入应天五年的秋天,庭院中的树叶渐渐枯黄落下,每天早上都能听到仆役们扫着落叶的沙沙声,与平常扫地的声音不同,入耳就能让人觉得这是在扫着一大堆的东西。池脩之愈发忙了,前线前阵子打了一仗,一应的物资调配有大半经过他的手,现在战事稍停,他还在忙着善后,前朝的忙碌虽然劳累,他仍然很开心,多做事就是多捞资本。

  回到家里,自觉地先换完衣服洗脸洗手,才跑来抱抱孩子,郑琰看着他抱着儿子要“飞飞”的样子,丝毫不怀疑,儿子再大几个月,他会让孩子骑在脖子上。池萝莉坐在榻上,非常不甘心地拍着坐榻,对于她爹现在不把她放在第一位非常地不满,两条腿还真蹬。郑琰不得不捞起女儿,抱着安慰:“你闹腾什么呀?有我还不够啊?”

  池脩之大笑:“哎呀呀,不要嫉妒嘛,你天天跟他们在一块儿,他们才想我的。”

  郑琰白他一眼:“来来来,都稀罕你,你一下抱俩。”

  池脩之抱着儿子坐了过来,一手兜着儿子,一手伸过去让女儿练拔河,脸上满是幸福和满足。

  池脩之的笑容很欢乐,郑琰还是察觉到了这欢乐底下的疲倦:“把他放下来吧,你也够累的了。”

  “也没什么,”池脩之小心地把儿子放到了榻上,这个小东西暂时还不具备像他姐姐那样的行动力,基本上放在什么地方就呆那儿移动无能,“忙些总是好事,仗打完了,府库里的东西去了不少有些要留意填充,还有颁赐将士的钱帛也要准备一下。除了这些,就没有什么大事了,反正我做得顺手了。”

  郑琰嘀咕道:“双鹰王真是中看不中用,雷声大雨点儿小,先前我还道他有多大能耐呢,现在让个新手给打跑了,狄人真就这么无能?”

  池脩之晃晃脖子:“萧正乾也是有几分真本事的人,你是没见过他,从面相上看,就是一个心地坚毅的人,他能打赢,也不奇怪。双鹰王再如何,也得顾及天气。他们逐水草而居,不似天朝,虽有丰歉,总有收成。再者,北边传来的消息,天降大雪,狄人扛不住,这才退了,不知道到哪个山窝里避雪去了。今年雪还不小,只怕牲畜要被冻死许多,折了这么多东西,明年化雪了他还要卷土重来。”

  郑琰被池萝莉不老实的小手拽着衣襟,低头挽救了自己的衣服,顺手拿了个小布老虎给她玩:“萧十七还真是运气,前阵儿还嚷嚷着要废后,挟战胜之威,要是再让他生出什么事儿来,可就不好收拾了。”

  “他也就说说了,”池脩之十分不愿意提及这个让人头疼的老板,“他成不了事,杞国公家可不是吃素的,杞国公近日来与不少人结交,魏王也四下活动,两人也接上了头。”

  郑琰道:“他们两个搞在一起,魏王还好说,于杞国公又有何益处?”

  “那眼下,于杞国公又有何益处?不过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江阴大长公主也是魏王的姑祖母呢。”

  郑琰发愁道:“到时候,还不知道是个什么情形呢,以前魏王也是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最后先帝还不是选了萧十七?再说,到时候京里还不定乱成什么样子呢,这家里老的老小的小的,可怎么是好?”

  池脩之沉默了一下,才道:“也许没那么乱。”

  郑琰定定地看着他:“这么说,萧十七要有大麻烦了?要是萧正乾领兵回来了呢?”

  池脩之弹弹衣角不存在的尘土:“自从狄人退后,粮草就改成一月一派了,留了些守城兵士,其他的都各还本营。他又是初掌一军,未必使得动。想来魏王也不会蠢得在这个时候动他,都是一家人,有什么事不能好好商量的?”

  郑琰担心地道:“这么说,魏王可能在今冬发动了?”

  池脩之道:“这个我可不知道,不过,你大可不必担心萧正乾。就算是再挨上两三年,越挨下去,萧正乾就越要倒霉。”

  “?”

  “荣安长公主、晋王数次提及,萧正乾一个宗室扔在外面不太像话,我倒真有几分相信她私通狄人了。圣人对自家人就是心软,自家兄弟姐妹说的话,他总是相信。萧正乾与晋王,还是晋王更亲近些。萧正乾若再立大功,则非但双鹰王受创不得不远走休养生息,大功臣也要被召回来安置享福的。圣人想对谁好,那是真的好!可惜了萧正乾,将军不在疆场驰骋,能回来养老已是万幸,我只恐他功高震主,圣人再宽容,经不起不小人挑唆。”

  郑琰听他言语之间似是已舍了晋王系,对魏王系比较亲近了。这正与郑氏与魏王系联姻之意相合,郑琰也很不喜欢荣安长公主与狄人之间那些似是而非的关系。雁过留痕,以前卖粮的事儿就不说了,也许是冤枉的,现在荣安长公主的门客又干起了皮货的买卖。而且干得比别人还起劲儿,南北交战,北方流入南方的皮毛就少了许多,价格上涨,荣安长公主大赚一笔,还扬言:“已背了名声,那就背下去好了!”

  萧令先知道了,也只当是她的气话。南北贸易,别的犹可,就是宫中的皮毛供应也觉吃紧了——上好的皮毛总是从北边过来的,本土羊皮牛皮也有,却是不如北边的各种皮货。是以哪怕是在关系最紧张的时候,某些物品的走私贸易,也是没有断过的。卖粮给狄人,萧令先会生气,但是如果是在冬天的时候从狄人那里弄皮毛回来,萧令先也是持欢迎的态度的。

  ————————————————————————————————————————

  一切正如池脩之所料,第二年春雪刚化,饿了一冬的狄人就倾巢而出。这一回,他们没有从正面进攻,反而避开了交锋已久的威远、耀武、宁远三军,从东线出发,兵分两路,一路佯攻宁远军像是报仇的样子,实则虚晃一枪,从东线的镇远军防线进攻。

  镇远军年前还看着宁远等三军打了胜仗升官发财眼红不已,心里yy了许久如果是自己遇上了狄人要如何如何打,一定发挥得更加出色云云。真等到狄人突然打到家门口,镇远军却怂了,先是列阵出去被人一顿狂虐,折了两千多人——他们已经有好二十年没打过仗了——幸亏主将反应及时,把城门给关了,才被让人一锅端。

  先前嘲笑别人首战失利损兵折将的威风统统丢了去,镇远军龟缩不出,由着狄人在家门口耀武扬威,顺便把周围的村镇抢劫一空。不但抢粮食还是抢人、抢牲畜。直如蝗虫过境,寸草不生。

  镇远军点起烽火,派人趁夜往宁远军等处求援,又往京中传递军报。

  镇远军求援的信使在半路上就遇到了宁远军的援军,却是萧正乾很快发现了狄人是虚张声势,于是主动出攻,俘虏了几个头目,审出了双鹰王的布置,得知这一支是疑兵。尔后,萧正乾不顾劝阻,判断出了双鹰王主力的方向,亲自带兵援救来了——萧正乾的确是为战场而生的动物。

  这一仗,双鹰王该抢的都抢完了,收获虽然不如预期——预期是把镇远军也打劫掉的——但也勉强凑合了,见对方援军又至,显见是个有力的对手,也不纠缠,抛下了几个不是很服从他的部族小王垫后,他自己并不恋战,带兵回去了。

  萧正乾把几个小王逮个正着,一路砍杀,斩杀、俘获颇丰,镇远军这时也来了精神,打开了城门趁势掩杀,倒也挽回了几分颜面。镇远军接了萧正乾,非常感激地道:“将军高义,前来相救。”萧正乾谦虚一番:“你我同为国效力耳。”

  两人再一番寒暄,镇远军真想抽自己的嘴巴,尼玛这货根本不是接了我的求援信来了啊,他是自己算出来的!早知道这样,我还派什么人求援呐!还特么脑抽地点了烽火、派人送信上京!坑爹啊!现在大家都知道我“力战不敌”了,要是没宣扬出去,那就是“在友军的配合下打了大胜仗”……一时间,镇远军把死里逃生的喜悦抛到一边,开始后悔没有捞到军功,还可能要挨训了。

  由于双鹰王动作迅速,这一场仗在朝廷里刚刚引起一番热议,又被捷报给打断了。萧令先久未有表情的脸上终于出现了笑容:“好!好!好!该赏!”

  朝臣们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边境平定,忧的是宗室势力大涨,废立这事不太好办。魏王没有宗室方面的顾忌,却是担心萧正乾,他派去向萧正乾示好的人没有得到积极的回应。萧正乾客客气气地把人给送了回来,再没提这茬儿,把魏王弄得云里雾里,又是怀疑萧正乾是有意合作否则何以不把人绑了来交给萧令先呢?又是担心,萧正乾不站在自己这一边儿,终究是少了些胆气。

  萧令先沉浸在获胜的喜悦里,虽然只是“斩首千五百级,俘三百二十七人”,己方的镇远军死的比这个数还多,分明是“伤敌八百,自伤一千”,毕竟是把双鹰王给打跑了。更兼萧正乾展露的才华向大家表明,他不是一个水货,萧令先如何不喜?

  萧令先接了萧正乾的奏报,里面还附了一份奏章,乃是建议:狄人去冬遭雪,人牲冻死冻伤者众,今春来犯乃是必然,只恐待其秋高马肥,又有一场恶战,我军不如乘胜追击,令其无力再犯。同时表示,双鹰王刚刚统一狄部,虽然看起来已经是一体了,毕竟时日尚浅,多少会有叛徒,天朝不须要叛徒去跟双鹰王火拼,事实证明,他们拼不过。但是,他们可以当带路党!我方有能跟双鹰王扛得起的兵,不出击只是因为路不太熟,现在有带路党,完全可以出击了。“寇可往,我亦可往”。

  萧令先看得热血沸腾,考虑起这场胜是不是可以打一下,于是召来相当大臣商议。卫王对军政等事一窍不通,他给自己定位很清楚,就是个和稀泥,看着皇帝别在小事上犯糊涂的,虽然乐见亲戚建功立业,他还是忍着没有附和,在一旁当壁花。

  韦知勉已经当布景板很久了,跟他的亲家卫王凑作一对泥菩萨——就是不开口。叶广学犹豫了一下:“这样是不是太冒险了?萧正乾领兵才几年?又是初掌一军,上下未必齐心,再建言北上,他能掌得了这样的局面吗?边军久未经战阵,与狄人初战,胜少败多。冒然出战,恐不妥。”

  郑靖业看着萧正乾的奏章,上面条理明晰地说着:虽然根据萧正乾的推断,国家库存很丰富,应该是很早就有准备的,但是这几年收成不好,天朝拖不起。再拖,到了秋天再打一打,明年再打一打,三不五时来回打,国库就要耗空了。到时候内外交困,情况就很不妙了。现在打一仗,让双鹰王知道厉害,不要动不动就南侵,国家就能省下很大一笔常备军的开支,也能得到休养生息的机会。

  意见很对,而且就郑靖业的判断,萧正乾是个能人,如果不追求一战而平狄的话,给萧正乾一支奇兵,对双鹰王进行打击是足够的。而且,这样的打击必须不是一次完成的,必须要你来我往几回,保守估计需要至少五年的时候,才能形成一种建立在实力之上的恐怖平衡。双方互通使节,互相嘲讽,讲一讲价钱。再交换国书,开互市。

  但是这需要一个上下齐心的情况,现在……郑靖业眼角斜了一下正在殷切看过来的萧令先,君臣同床异梦。打?不打?郑靖业拿不定主意。

  这一次的讨论,没有结果。

  萧正乾又气又怒,如果国内情况好,他也就不说什么了,扩军备战,来次大决战呗。现在双鹰王虽然气势如虹,却是刚刚兴起,扼杀在摇篮里是最好的选择。两月间,萧正乾七上奏疏,封封要求出战。为了达到目的,他还把袁大郎的功劳夸大几分,一场仗下来,袁大郎连升五级,惹得梁横在萧令先耳边天天念叨。

  与此同时,萧正乾又致信诸王、宰相,寻求支持。他的愿望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给人一种“谁拦着他,谁就是他的敌人”的错觉。即便如此,还是无人肯应。直到萧正乾的人逮到了几个形迹可疑的商人。

  萧正乾一心想主动出击,对于北边的情况异常关心,他手里扣着几个狄部小王,隐约知道一些双鹰王与朝廷中有人勾结的消息,便广洒斥侯、严查来往商客,甚至不惜得空就亲自往关口跑,就为逮到人。

  终于,让他撬开了商客的口,荣安长公主浮出水面。

  —————————————————————————————————————————

  萧正乾看着来往书信,拿着供状,请旨赴京,于大正宫中慷慨陈词:“将士们不惜命不畏死,最怕的就是从背后射来的箭!臣忠心为国,力主一战,七上奏疏,朝中无人响应,今日始知因果!”

  通敌,罪名不小,虽然高层不少人心里都明白,如果逼不得已也会去做上一做,但是,这种事情绝对不能拿出来明着说!有时候就算做了,当时不得已还让很多人知道了,事后还要想办法洗白。

  萧令先大受打击,朝臣在这样的事例之下,无法再沉默,也不能对萧正乾的提议再提异议,他们只能通过了萧正乾的提议。萧正乾也不是一个好糊弄的人,他列明了需要的物资,需要的人手,以防止有人下黑手阴他。同时,又点了二三宗室——其中就包括萧深——傅宗铨、张亮等人编入麾下,把各利益相关方都绑上了自己的战车。

  荣安长公主与驸马、燕王夺爵、削封、赐死,长公主诸子与燕王诸子不论年岁悉伏诛,燕王妃发还母家,燕王太妃沈氏迎回宫中。两府之资财籍没,燕王诸女、荣安长公主之女削封,交宗正看管。

  燕王妃还抱有幻想,素服入宫请留丈夫、儿子一命,萧令先手足无措,定下了赐死就是赐死,让他见嫂子,他一定说不出话来,却不肯改主意。燕王妃病急乱投医,复于昭仁殿哭诉。郑琰在昭仁殿里见到了曾经雍容典雅,如今姿容憔悴的燕王妃。王妃全身上下首饰全无,眼睛哭得像核桃,伏拜于地口称“万死”,实则请命。

  燕王妃这个样子,让郑琰脸色煞白——这就是前车之鉴!徐莹脸色很不好,对于通敌她没有什么切肤之痛,只是一般性的反感。燕王妃的请求实在她的能力范围之外,口上说道:“我一妇人,何预朝政?”心里却对自己对于萧令先的影响力十分沮丧。

  燕王妃求情不成,虽然没有判她的刑,还让她回娘家,撞死在昭仁殿阶下。燕王太妃沈氏自缢于府,荣安长公主夫妇与燕王全家葬以庶人礼。

  本应是一场大风暴,最终的结果却只是“诛首恶”,甚至连沈氏都没有被牵累,只有几名跑腿的跟着一起被杀。唯二的后果就是萧正乾名正言顺地可以出征了、京城有小心思的诸人更加谨慎了。

  郑琰再次出席了联合会议,这一回,会议上多了一张面孔——沈晋。沈晋妹子死了、外甥死了、外甥女也死了,都没留个后,还死得极不光彩,对萧令先的仇恨比山高比海深,自发自觉地加入到了反抗“暴君”的行列里来。郑靖业、叶广学对他也够意思,基本上做到了不牵连沈氏,收到了善意的鼓舞,沈晋以“求情讨饶”为遮掩,与双方接触了起来。

  沈晋心里十分清楚,皇帝可以容忍世家,但是不能容忍诸反,这次几乎一点牵连也没有,不代表以后就不会有。萧令先对世家本就不满,现在只是为了打仗把其他的事情先放下罢了。等到前线捷报频传,萧令先腾出了手来,沈氏就该倒霉了。

  叶广学对于沈晋同样记恨萧正乾感到十分担忧:“他就是想打仗想疯了,在这个时候,万不可再树敌了。萧正乾不是好对付的人。”

  沈晋忍怒道:“难道就这样算了么?萧十七这些年装得慈眉善目,杀起兄姐侄甥也未见手软。先帝当年也不过是‘囚死’谋逆者而已。”

  得到郑靖业眼神的提示,李幼嘉道:“萧正乾所赖者,圣人而已。”

  沈晋闭口不言了,这所有的人里,叶广学将是获益最多的,虽然是在郑靖业的家里,他也自发地做了一个首领:“眼下须得速做决断了,再让萧正乾威风下去,圣人也就威风了。”

  所有人都想让别人忍不住说出弑君的话来,最终还是连受刺激的沈晋开口了:“诸君连日相商,到此时尚要遮遮掩掩么?燕王已薨,我无他选,愿窃位者伏诛、魏王早正大位而已。届时,愿诸君毋忘我沈氏,还太妃、王与长公主清誉,延王与长公主之祀。”本来十八郎的妻子也是出自沈氏,但是十八郎比燕王还差着好多,何况是魏王?干脆支持魏王算了。

  连年的遮遮掩掩终于搬上了台面,撕开了文雅的面纱,众人说话也都不客气了起来。叶广学道:“自十一郎北上,所领之御林交付郑家五郎,宫门不必担心。”郑靖业挑挑眉:“吾尚有子侄在萧正乾军中,当先调回。”李神策道:“无妨,新君登基,先诏令萧正乾,要保证他的地位不变,领军不变,打仗,还是要靠他!否则就算他不反,撂挑子不干了,双鹰王长驱直入,君等要这断壁残垣又有何用?”

  叶广学代表魏王应了下来:“我等兴义举只为匡扶社稷,使江山得一英主。”

  池脩之淡笑,表情怎么看怎么假,声音也平平淡淡的:“愿如君言。”

  郑琰见李神策看向自己,方道:“帝后不合。”

  李神策依旧微笑看着郑琰,郑琰低头想了一想:“时间,当速战速决。拖得久了,我等不占理,若真有人勤王,胜负尚未可知。再者,发动要有名目,兵谏可也,否则,士卒是不会跟你一起动的,先期得让士兵们知道,他们是去做一件……正义的事情。”等上了贼船,就下不来了,只好跟着一起造反。

  李神策鼓掌:“妙!”

  她略心虚,萧令先不好,不代表她造反就正义了,还有,萧令先完蛋了,徐莹怎么办呢?帝位的更迭,代表的是一场大清洗。

  叶广学道:“梁横出入大正宫越来越频繁了,御史手里捏着的条条罪状,都够他罢职为民了。再刺激他一下儿,他就能再出祸国殃的主意!”这头猪养得够肥了,可以准备宰了。

  郑靖业没有拍板答应,只是严肃地对叶广学道:“此事不密,吾等族矣!”

  在场诸人一同立誓,除奸臣、正朝纲。

  —————————————————————————————————————————

  虽然萧令先这皇帝当得实在不怎么样,诸位妄图谋废立的人还是捏了两把冷汗。大会开完了开小会,郑靖业这一回如今心腹,又把女儿女婿留得很晚,明确地嘱咐郑琰:“皇后不能有失。”

  李幼嘉在一旁听得直点头:“杞国公一家近来也是四处活动,只是他们不敢说而已。”郑靖业的脸上看不出表情:“杞国公要再找你,你不要应也不是要不应。”李幼嘉道:“学生明白。”

  郑靖业道:“好了,该干什么干什么去,不要鬼鬼祟祟的露出痕迹来。此事,我等不必做那急先锋。”李幼嘉、于元济等一齐应下,心中却对郑琰又高看两眼,这样的大事,郑琬尚且不知,郑琰却参与了。郑靖业又把郑琰单独留下来谈话,想来是与皇后有关。

  李幼嘉心道,杞国公那里家大业大的,事情一旦发动,确实需要保证皇后的人身安全。甚而至于,如果能从世家那里护下了皇后,也是卖了一个大大的人情。心里想着,却与于元济等人一齐退了出去。

  郑靖业跟郑琰说的却不单是这一件事,当听到郑靖业问:“你还记得当年拦着你的车,求你救她一命的钱氏么?”

  郑琰一愣:“那是谁啊?”

  郑靖业皱着眉,一副“你这个万事不经心的二货”的表情对郑琰道:“十八郎庶长子之母!”

  哦!想起来了!“是她啊?交给圣人和娘子了,有两位安排着,想来没有别人插手的余地了——唔,当年我还给了她些金钱,这么说,她是生了个小男孩儿?也是她的运气了,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猛然睁大了眼睛,“阿爹是说?”

  郑靖业的表情缓了过来:“他今年该有七岁啦,你与皇后见面的时候也说一说,给他接回来,一直在外面庄园里住着也不像个样子!”

  池脩之一直静听,此时方道:“此事该岳父大人亲自去说。”

  郑靖业笑着摇头:“你也不明白,事情要不露痕迹地办才行。你看魏王这些人,办事磨磨蹭蹭,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办好,分明是个不成气候的样子。我若真有心,早与魏王亲自谈了——你们,明白了吗?”

  池氏小夫妻应道:“是。”

  郑靖业目不转睛地看着他们,池脩之道:“岳父看好那个小孩子?可是有过人之处?”

  郑琰拍掌道:“我知道了!”冷下脸来,“此事魏王做得、晋王做得、叶广学做得、沈晋也做得,独阿爹做不得!他们哪一个也不是顾命之臣!”万分景仰地看着她爹,坏人让魏王去做,事情都是他们做下的,是他们造反,郑靖业最后“反正”,以十八郎之子过继到徐莹名下为嗣,名正而言顺。不讨喜的皇帝也干掉了,新君又年幼,又承自家恩惠,郑靖业依旧是一个苦心尽忠的老臣。

  之所以不亲自出面为十八郎之子正名,是为了不着痕迹,不引人注目。让郑琰出面,反正她与钱氏母子有渊源。更妙的是郑靖业再活个十年也该退休了,此时新君还不到二十岁,未必能够亲政,不会感受到一个老奸巨滑的权臣的过大压力,只会挂念退休老干部郑靖业的好。彼时郑氏第三代也正当壮年,有出息,新君会大用,没能耐,也能保个平安。而郑氏第二代里算是最杰出的郑琰,又对新君有恩,对徐莹有义,池氏夫妇正好可以顾两家周全。

  高,实在是高,特么魏王、叶广学等人辛辛苦苦,也是为人作嫁。郑氏只要在关键的时候晚到那么一会儿,让他们互砍,等到差不多了再出来残局就行,还不用出多少力气。

  池脩之此时也想清了一些事情,口上却说:“如此,父死子继,正应礼法。只是五郎……”

  郑靖业长吁一口气:“这事儿慢慢来,不急。那些人办事慢得很。唔,我也该歇一歇啦~秋冬交替,让五郎回来给我侍疾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