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装客户端,阅读更方便!

第529节(1 / 2)





  糊弄好了小鬼,又特意问一问女孩子感觉如何。她自己个儿就活得挺糙的,一些女孩子的常识还真是苏喆到家里之后听张仙姑和花姐说的。苏喆自己就带了侍女,苏晴天也跟着,都说:“很好。”

  祝缨道:“有什么缺了的只管来找我,唔,明天我还过来。”这几个人带的随从里都有上次随行的人,各家长辈安排得都还挺细心,祝缨于是邀上礼部的熟人一道离开四夷馆。

  出了四夷馆,祝缨就抓紧时间回家,回到家里,小吴已经带着丁贵跑过来听差了。小吴是个老手了,深知回京之后回家过夜吃饭不如给祝缨听差跑腿划算。

  “大人交际的都是什么样的人家?咱们就在自家打转?想要见亲戚,什么时候不能见,晚几天也少不了一块肉。”小吴说。

  表兄弟俩到了祝宅,就在门房里坐着烤火说话。不多会儿祝缨就从外面回来了,胡师姐敲门,小吴开了门。胡师姐惊讶地看了他一眼,小吴道:“在家里总不自在,还是回来舒服。”

  随从们将马匹牵去,祝缨边往里走边问:“他们呢?”

  祝炼从书房里走了出来,长揖一下,才说:“会馆派了向导来,赵郎君他们去逛街还没回来。我来过京城两次了,这次就不想逛了。旁人……”

  话没说完,留守的随从们也从房里跑了过来,祝银身上绑了个围裙,一边放下袖子一边说:“厨房正在做饭……”

  祝缨道:“唔,那咱们紧着些吃,给赵振他们留点儿,一会儿你们换个班,白天的歇了,在家等他们,饭后你们几个同我出去一趟。”

  “是。”

  小吴送上门了,祝缨也就继续支使他和丁贵,这两个是认得门的,就让小吴带着俩随从,赶紧给今天的熟人再送一份谢礼。让丁贵等一下跟她出门。

  她的房里炭盆已经生起来了,她换了身便服出来,饭也好了。吃过了饭,让祝炼也温习一下功课:“过两天我要请在国子监的两个学生吃饭,你到时候同去,到时候别露怯了。”

  趁着还没宵禁,她带人往郑府去。在坊门口遇到赵振等人回来,几人本是有说有笑,大包小包地拎着一些东西,看到她,笑容顿时消失了。赶紧上前问好,紧张兮兮地检讨:“大人,我们回来得迟了。”

  祝缨又问那个脸生的人:“项大派你来的?”

  “是。”

  祝缨道:“吃了吗?”

  “还、还没有。”

  “你们一起回去吃饭吧,吃完了再走。”

  那人赶紧说:“不敢,怕回去晚了就宵禁了。裴少尹法令也严。”

  “去吧。”

  “是。”

  祝缨对赵振等人摆摆手,四人赶紧跑回祝家。荆生先问家里还有谁,听拿饭来的厨娘说祝炼还在,就问厨娘:“天晚了,大人这是去哪里了?宵禁前回得来不?”

  厨娘道:“我并不知道。”

  荆生又向胡师姐打听,胡师姐道:“大人没对我说。”

  四人稍有不安,凑在一起说:“明天可不能逛这么晚了,大人回来,咱们还没回。”

  赵振道:“对啊,大人带咱们上京,总不能是叫咱们来逛街玩儿的吧?”

  汪生道:“那是!”

  赵振稍好,他到祝缨身边也是想干一点事,另几个又有一点自己的打算:是机会,怎么自己一看京城繁华就给忘了呢?果然是繁华迷人眼,但愿大人不会因为我今天的疏忽对我有差评。

  …………

  祝缨现在想的是皇帝。

  得尽快见到郑熹才行。

  郑侯府上依旧是认得她的,还是去年那个“新管事”,笑盈盈地:“三郎来了!”

  “是啊,来得晚了些。”祝缨看着门外,这个时候是各州的官员进京的日子,也是他们四处跑关系的时候,整个京城都是这些四处乱蹿的人。她还在大理寺的时候,每年就是这样了。今年她也算是这些人中的一员了。

  即便是郑府,对刺史一级的官员也还是客气的,不会让他们久等。多半是收了帖子,当天不见的就请人回去。府里确定了与人见面的时间,再送个帖子过去,两下再在约定的时间见面。

  能让刺史等的,也就少数几处,譬如相府。

  “如今诸王公主也不大让人等在门外了。”郑熹说。

  祝缨直接被引到了他的书房里,两人坐着,陆超还在他的身边伺候,看陆超衣着已是个小管事的模样。端茶递水的是两个二十上下的小幺儿。甘泽昨天到祝家的时候,也穿得不错,这哥儿俩在郑府里是稳稳熬出头了。

  祝缨道:“礼贤下士。”

  郑熹微笑:“他才从南边儿来,不禁冻,给他挪近点儿。”

  小幺儿上了茶,将炭盆又略往祝缨那里挪了一挪。郑熹对祝缨道:“我寻思着,你怎么也该过两天才能陛见,还说你过来先嘱咐你两句,不想今天就蒙召见了。有缘故?”

  祝缨点点头:“是。今天是我头回这么答陛下的问,也不知道说得合不合适。陛下问我在梧州办的一些事,说我鼓励商贾有违礼教风俗。我回说是因地制宜,为民生计不得不如此。也不知是谁这么嘴欠。”

  虽说泄漏禁中的事不好,但是她确实少与皇帝这样接触,郑熹又问起,她便略提了一下。

  “与会馆有关?京城糖价可涨了,蓝德都问到大郎面上了。尚培基又是怎么回事?你会应付不了一个新手?”郑熹说。

  “他是真不拿我当外人,给我写了封信,巧了,信上写的也就是这些事。”

  郑熹摇头道:“未必是他,能把话递到陛下面前的人不多。你该谢他没有明着参你一本,真参了,你反而不好答。”

  “是不是都那么回事儿,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我只是奇怪,照说这都不算很大的事,赋税人口摆在那里,不值得陛下特意问我这个。”

  郑熹道:“天威难测。既已过关,暂且不要轻举妄动,也不要四处打探。眼下刺探陛下身边的事,比以前更危险了。先将你该办的事办好,吏部各处该做的都做了。那几个孩子,我会提醒陛下的。”

  祝缨笑道:“那可真是太好了。”

  郑熹又说:“你在南方日子也太长了些,十年了,你父母都奔波不动了。别人都怕离开陛下太久太远,你竟不着急!是该安排回来了,一回来立时又有无数的事情。你是怎么想的?”